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五月的新闻重新诠释了人生四大悲剧:洞房春宵抄党章,机场接亲被嫖娼;久病寻医逢百度,金榜指标落他乡。

 

 

 

“金榜指标落他乡”风波渐渐平息,现在事实越发清晰,原来“减招”是场误会。江苏发布了“三个确保”,湖北出台了“四个绝不”,总之都是派给考生和家长的特效定心丸。军令状签了,家长和媒体都监督着呢,录取率肯定降不了。

 

 

 

此次风波中,苏、鄂民意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什么?减招还了得?我家孩子利益受损了!家长纷纷上街。经媒体曝光和讨论后,事实渐渐清晰,原来不影响录取率,于是发展到第二阶段:凭什么北京上海的孩子考清华北大那么容易?之后又发展到第三阶段:比较各地的一本录取率。

 

 

 

由此可见,在生源数量下降和高校扩招的今天,本科录取率已经不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全国重点大学指标如何划拨,成为未来推进高考公平的难点。

 

 

 

已有不少有识之士从教育结构、教育财政、教育体制、教育公平等角度对苏、鄂的“减招”风波进行了阐述。

 

 

 

但是有一个同样重要的角度似乎缺失了,那就是江苏高考本身的问题。

 

 

 

其实,江苏高考方案一直在折腾,十年五变,想必江苏家长也积累了不少怨气。

 

 

 

 

 

江苏学生没后劲了?

 

 

 

我于十多年前从北京考入清华大学,身边不乏各种地市级别状元。有一位同学格外聪颖,是江苏某地的状元。另一个状元同学和我感叹:“他们江苏的状元可不是一般的状元,那是人精中的人精。”我那时还不会区分,反正都是被碾压。

 

 

 

不过,十多年后的今天,我惊讶地从清华大学一位老师处得知,江苏学生在清华的表现“不如从前了”,而且“物理基础课得分都落在各省生源的后半段。”

 

 

 

查阅公开数据可以看到,从2008到2012年,清华大学在江苏的招生稳定在180人左右。2013年以后稳定在150人左右。一方面江苏高考报名人数持续下降,另一方面江苏高中生选择大学留学的越来越多。

 

 

 

多位985高校负责招生的老师告诉我,他们感觉“江苏近年来的高考区分度太低,平时成绩拔尖的人选不出来,频现黑马。” 

 

 

 

所以一些顶尖高校选择把名额投到自主招生批次,相应的,高考招生计划就减少了,但是招生总人数还能维持不变。

 

 

 

“与其用江苏的高考选高分,进校后没有后劲,还不如清华自主招生,挑平时成绩好的。”清华大学一位老师这样告诉我。

 

 

 

浙江大学理工科学院的一位教授也对我表示了类似的评价。他还遗憾地说,本来江苏的孩子是十分聪颖的,他不希望看到考生被不科学的高考选拔制度“耽误了”。

 

 

 

民间智库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教授也听到了一些高校对于江苏高考评价制度的议论。他告诉我,一些学校反映,江苏高考改革后,招到的学生和过去最优秀的江苏学生似乎不是一回事了,“关键在于高考选拔制度。”

 

 

 

江苏的高考选拔出问题了吗?为什么说当江苏的考生不容易?

 

 

 

江苏高考,十年五变

 

 

 

江苏高考改革志存高远,一直希望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但无奈变脸次数太多,从1999年开始,短短十年间就发生了五次高考评价变化,1999年是“3+2”,2000-2001年是“3+小综合”;2002年是“3+大综合”;2003到2007年是“3+1+1”;2008年是“3+学业水平+综合素质”。

 

 

 

2016年2月,江苏省教育厅召开新闻发布会,江苏高考2018年又要改革啦!从2018年高一入学新生开始,江苏高考方案将为“3+3”模式,总分还没有最终确定。另外,学业水平测试和英语的听力、口语将推行一年两考,英语笔试是否一年两考待定。

 

 

 

这种走马灯似的变化,屡屡引发专家责难,老师不满,家长不懂,学生哀怨,自比“炮灰”。

 

 

 

2008年的“高考成绩+学业水平测试等级+综合评价”改革,用上了很火的一个原神学词汇——“三位一体”。2008年改革一出,不少人叫好,称之为素质教育的推进方案。

 

 

 

然而,“三位一体”的第一年,就出了大问题。

 

 

 

根据当时江苏教育考试部门规定,语数外三门科目的分数计算高考总分,作为划线、投档依据,各校自主提出两门学业水平测试等级的要求,但报考二本以上学校必须达到2B。

 

 

 

结果出事了。当年南京地区语数外三门总分第一的文科状元,却因一门科目的等级为C,连一本也不能报考。轩然大波之下,大家方才发现,原来这项改革除了语数外三门总分的门槛,还制造了一个学业水平测试等级门槛。学生的考试焦虑其实是加重了。

 

 

 

目前,一个江苏考生,高中阶段要修十门课,分别是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历史、生物、地理、计算机。除了高考的五门,剩下的五门要在高二进行学业水平等级测试,即“小高考”。

 

 

 

其中,语文、数学、英语要计入江苏高考总分。英语文理同卷,满分120。语文、数学两科分为第一卷(满分160)和附加卷(满分40)。文科生需要做语文的全套卷(200分)和数学的第一卷(160分)。理科生需要做数学的全套卷(200分)和语文的第一卷(160)。于是,文、理科生的总分均为200+160+120=480分。

 

 

 

上述高校招生负责人告诉我,由于只算语数外三门成绩,江苏高考的波动性特别大,区分度低。还经常出现“大神失手”或者“黑马辈出”的情况。同时,学生的学习负担并没有减少,反而更加分分必较,少一分,可能就是一本掉二本的问题。

 

 

 

“3+2”的“2”如何评价,学问可大。分为文理后,两门选修的满分都是120分。江苏省考试院根据考生分数在全省的排名来划分等第。前5%为A+;前5%-20%为A;前20%-30%为B+;前30%-50%为B;前50%-90%为C;90%以后为D(含后不含前)。

 

 

 

一本类院校通常要求两门选修至少都在B以上。2013年,北大对江苏学生选修的要求是双A+,清华则要求A+、A。于是,2013年的江苏文科状元因为仅仅得了双A,报不了北大清华。每年都有江苏文理科全省名列前茅,却因选考科目达不到双A+而无缘北大清华的考生。

 

 

 

目前江苏高考文理分科,文科为历史方向,历史选修必考,其余一门可在化学,生物,地理,政治中任选一门,以史地,史政组合为主,理科为物理方向,物理选修必考,还有一门从化学生物,政治,地理中任选一门,以物化,物生组合为主,少量物地。

 

 

 

2009年,曾有南京八位院士教授联名呼吁,物理化学成绩应计入高考总分。南工大教授陆小华曾指出:“现行高考方案只计三门总分主要是想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但这一做法对高校人才选拔造成很大影响。”由于物理、化学、生物由于不按照考试的实际成绩,而是在参加同类考试的人群中按名次划分等级,一些学生权衡之下,选择更易获得高等第的学科。

 

 

 

这一影响在今天看变得更加明显。

 

 

 

清华大学老师告诉我,江苏省高考只算数语外,其他科目强调等级制赋分的做法,“确实降低了考试难度”,使得筛选理工科学生的区分度降低。

 

 

 

而一位江苏扬州的高中班主任则告诉我,他看到的现象似乎是“弃文从理”,“能学的,不能学的都挤去学理科了。”这背后的原因是,在江苏省高考中,两门选修一B一C才可报本科,双B才可报一本。但是理科分数线更低。这位扬州班主任告诉我,该地区“这次模拟考试切分文科本科线比理科高二十分,学生吓得不敢选文科了。”

 

 

 

扬州班主任还告诉我,现在江苏选修几门越考越难,结果是B线越来越低。“这次模考,物理B线四十几分,总分120分,四十几分过关难度降低,但质量不行。”

 

 

 

从另一角度来说,江苏省最后筛选出的文科生,倒是越来越强悍。浙江大学负责招生的老师告诉我:“江苏文科生在大学的表现是非常出色的。”

 

 

 

物理的命运

 

 

 

在顽强的应试教育观念下,物理的尴尬也开始显露于一些高考改革试点省份。目前,上海和浙江作为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份,也进行了两年的改革。挑战层出不穷,来自难以预料的各个方向。两地改革效果如果,明年高考即将揭晓。

 

 

 

被定为高考改革试点后,上海和浙江的高考改革方案正式向社会公布。在考试科目的选择上,新高考打破传统高校招生的“文理分科”,考试科目采取“3+3”制,即考生考试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数、外3科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高校则按照学科大类或专业发布选考科目范围。

 

 

 

浙江高考改革在招生上具有高度选择性,也体现着平行录取的招考理念。可在统一高考招生、高职提前招生、单独考试招生、“三位一体”四类考试招生模式中自由选择;统一高考招生、单独考试招生将不分录取批次,实行按专业平行投档。

 

 

 

浙江大学理工科专业的一位招生老师对于新高考后高中物理学科的命运感到担心。他介绍,选择考物理的,大都是成绩优秀的学生,“特别是在杭州三所最厉害的中学”。而一些升学成绩一般的县级超级中学,为了争取更高的考分,可能全校不考物理。据这位老师了解,有的高中已经开始这样做了,选择自己的优势科目,规避竞争大的科目,此举又称“弯道超车”。“只要家长不闹,谁管?已经不是义务教育了。”

 

 

 

选择物理科目的同学成绩最好。若考生不选择物理,便回避了这些在学业上最有竞争力的同学。所选科目不同,等级考试只是相对赋值。在这种评分制度下,原本成绩不是很突出的同学,如果选择相对容易考的科目,得A+或者A的几率更大,继而转换的分值也更高,“不考物理容易争取到高分”。

 

 

 

“如果批量的高中生不考物理,中学也不好好教物理,那么学生进入理工科大学,没法学。”这位老师对我分析,受此影响最大的,并非顶尖高校,而是一些普通高校。因为害怕生源不足,不敢规定只收物理考生。“长此以往,怕是顶尖高校之外的考生,都没有学过物理。物理也可能变为竞赛课,不用教学了。”

 

 

 

我从清华大学负责招生的老师处了解到,他们已经确切得知浙江理科生选考物理的人数已经非常之少。“但大学可能会采取手段,比如要求报某理工科专业的必须考物理。”

 

 

 

招考分离,路漫漫兮

 

 

 

江苏的折腾也是一片好心,也许只是折腾错了战场。

 

 

 

无论是几加几,仍旧都是科目改革。然而高考改革绝不等同于科目改革。我认同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的看法,如果录取制度不改革,如果只是进行科目层面的改革,那么还不如回到过去的七门一起考。这样一门差了,其他的还能补上来,不用把每门都搞得那么小心翼翼。

 

 

 

也就是说,这些都是表面的改革。招考分离,才触及灵魂。

 

 

 

国家曾于2010年颁布《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到高考改革的思路是推进考试、招生分离,探索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的考试招生新模式。

 

 

 

遗憾的是,没有下文,不了了之。

 

 

 

盼望着,盼望着,2014年,新高考方案姗姗来迟。专家学者如饥似渴地啃读,希望看到曙光。他们是否看见了我不知道,反正我没太看见,反而感觉和理想差得更远了。

 

 

 

高考制度,从来都是考试和招生两大块。而我们改来改去,都是在谈怎么考试,却不谈怎么招生。根据三中全会中所提到的,应“推动考试自主招生改革,探索考试和学生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高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

 

 

 

令人遗憾的是,在2014年高考改革方案中,这些话全消失了。

 

 

 

教育部将此次改革总结了12个要点,其中5个关于教育公平。但对于招生制度和科学性选拔人才却不够重视。

 

 

 

教育公平不重要吗?绝对重要。只不过,教育公平不能绑架育人为本。考试的问题归考试,育人的问题归育人。

 

 

 

究竟什么才是教育的目的和本质?

 

 

 

说到底,这在我国还是个政治问题。

 

 

 

 

 

 

 

 

 

 

 

 

 

 

 

 

 

 

 

 

 

 

 

 

 

 

 

话题:



0

推荐

赵晗

赵晗

55篇文章 3年前更新

财新传媒前公共政策记者,现任自由撰稿人,关注公民社会、城镇化、教育。微信公号:刻真(ID:BeAuthentic)。

文章